站内搜索
关键词
范围
大学生替课之风,替掉了谁的诚信?
作者:本报记者 方梓桢 刘丹璐 赵梦琪


  近年来,一股“替课风”席卷了全国各大高校。需求逐年增加,替课、替考、替写论文已经逐步演变成多位一体的灰色产业链。
  近日,我校某同学在本学期补考时,因找人替考而受到处分。在学习上欺骗,诚信归零,学风问题已不容忽视。
  

替课现象缘何起?


  替课是继逃课后出现的一种“顶替”现象,指的是部分学生支付相应酬劳雇佣他人、或找朋友代替自己上课,以保证出勤率。笔者调查得知,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替课是因为自己有重要的事与之相冲突,少部分学生则是因为对该课程不感兴趣、或打游戏等不正当理由。
  经历了高中三年甚至四年忙碌的学习生活,在相对自由的大学里,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反而会下降。“父母花钱供我们上学,他们却花钱不上课,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,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,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,更是一种缺乏责任感和担当力的表现。”经贸学院的一名同学说。高校不良学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部分同学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的缺失。在校期间不储备相关专业知识、学习相关技能,如何应对“毕业即失业”的窘境?一位考研的大四同学说:“面临考研,才知道课堂上的知识多么重要。替课可能一时轻松,但长远来看,还是要为自己负责。”
  “替课”现象的出现,除了学生自身原因,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在影响校园学风。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比如说假话、恶意逃废银行债务、虚假宣传、买卖假证件、学术造假、偷逃税款、骗取保险等等,不一而足。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虚假之风,没有很强的防范意识,顶替之风在高校也开始蔓延。
  一些同学反映,在普遍的高校扩招下,有限的教育资源催生了大班授课现象,一些课程由于与学生专业不对口,缺乏吸引力,并且都是好几个专业一起上课,老师也无法“对号认人”,从而导致老师无法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沟通,替课产业链便趁虚而入。
  

尴尬现象谁来解?


  为了解决替课现象,各大高校也是“奇招”频现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不少高校的“强硬”之中,也包含了些许无奈。四川大学曾采用“签到神器”,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编号,上课时通过输入自己的编号进行签到、答题。南方医科大学的学生则要用微信实名制加入学校的教务微信平台,进行线上答到。除此之外,一些高校还采用了辅导员巡堂、设置考勤委员等办法来阻止学生逃课和替课。
  事实证明,这些强制性的手段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。学校应该适当改变考核标准,不能死盯“考勤”,更要在校园学风教育上下功夫,研究学生心理问题,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,从治学精神、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,加强学风建设,营造“勤奋读书、活跃研究、追求真理、创新创造”氛围,让大学生不是不敢“逃课”,而是不想“逃课”。
  据了解,我校为了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,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,由学生处主办的“诚信校园行”专题教育活动。其内容包括“诚信树人,励志成才”标语征集、展板创作评选、“诚信自强之星”评选等。
  当然,除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,最根本的还是学生提高自我约束的意识,学习是为自己而学,同学们应该尽到按律学习的义务。


诚信准则应遵守

 

  “高校替课”这一现象不知是何时滋生的,它是高校中的不正之风,是学生品德的失分项目,是一个对他人的欺骗行为,也是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。许多大学生对诚实、守信、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,对社会上的种种诚信失缺现象更是口诛笔伐,但在自己的行动中却不守诚信,缺失对人和对己的诚信道德标准。
  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。大学生学习,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即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,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,需要引发动机,动机推动行为,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。
 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。一个人学习方法得当,会少走很多弯路,容易产生较强的成就感,形成对学风的趋同意识。解决“高校替课”现象,不仅仅需要高校强化日常教学管理,更需要大学生自我约束,重新拾起对自我的诚信标准,让“替课”现象销声匿迹,接受人生的每一堂课。

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京ICP备12019430号-7
本期已有4717次访问,全刊已有1789845次访问